导演的第几代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我想知道演员和导演的关系是怎样的?
导演的第几代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大家对“第五代”、“第六代”的定义还是有误区,我简单来说一下,它和创作本身没有一毛钱关系,是一个国家分配制度的术语。中国影视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到今天为止也不过就十年光景,它一直以来都是举国体的,明白吗?我们培养导演,就像培养体操运动员一样,21世纪1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都是国有制片厂投资并制作的,或者是由国有资本控股投拍并完成的。也就是说,在十几年前,所有的中国导演都可以看作是国企员工,所有的国产电影、国产电视剧产权都是归属于国家的,连湖南天娱都是国企,所以超女也是国有资产,明白了吗?因此,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划分规则主要是他们是否被分配进入国有电影制片厂工作,早期作品是不是国家投资拍摄的。

导演第几代的划分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第三代导演是指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等。第七代导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业片,有 陆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几人。导演的职责:导演与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负责整部剧的艺术准则;与制片人联合提名和推荐演员角色人选;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指导现场拍摄工作;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指导拍摄现场的灯光、 剧务、 演员、 摄像、 录音、 美术、 化妆、 服装等各部门工作。
我想知道演员和导演的关系是怎样的?
演员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演技,和导演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关系。 在导演拥有影片拍摄控制权的时候: 每一个你看到的镜头,都是导演让你看到的,只要不是那种成本低到爆的电影,你看到的成片里的每个场景,都拍了不止一遍,最后这个场景选择哪个版本,是导演决定的。 是导演决定了演员的台词风格和表演风格。 如果是大牌明星拥有影片拍摄控制权时,那么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演技,就是真实的演员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